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Get rich thinking source, rich but think into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两会声音 | 直面产业变革 加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6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6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建设工作。世界史是历史学的一级学科,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了解世界的历史,就很难充分认识当今世界,更不能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准确判断和合理应对。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必然有一大批深入了解世界的人才支撑,不熟悉世界历史,就谈不上了解世界。所以,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培养时代所需的通晓世界的人才,乃当务之急。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不但队伍规模小,资源分散,而且缺门短板严重,很多学校甚至连世界史的课程都开设不出来。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高校相对好一点,但近年来也有所萎缩。这种现状不足以支撑世界史人才的培养,也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符。

  快速、充分提高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水平,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学生受教机会,提高办学效率,应该是有效的途径。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成立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主体的世界史学科教学联盟,利用各校世界史的优势和特色,遴选精品课程,形成课程体系。二是建立线上课程平台,供全国各高校世界史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选修。目前虽然有教育部爱课程等线上平台,但世界史课程很少,不成体系。因此,有必要打破壁垒,各校联合推进世界史学科建设。三是由教育部相关部门协商切实可行的考试办法,保证学习成效。四是由教育部提出要求,各校互相承认学分。

  此外,主题出版应与品牌发展相统一。2021年是主题出版大年,各出版企业都在竭尽所能地做好主题出版工作。但要警惕盲目出版、低水平出版和重复出版的陷阱,这是一拥而上最容易犯的错误。为避免掉入这三大陷阱,正确地认识主题出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式做主题出版。这就要求出版企业把主题出版与企业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战略相统一,不能在企业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战略之外去寻找主题出版之路。凡是与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战略不匹配、与自身的资源禀赋不匹配、与编辑队伍建设不匹配的主题出版,都注定是不会成功的。要在品牌建设中,牢固树立主题出版的意识,让主题出版为品牌创造时代价值,成为品牌创新的源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的图书超过800万种,期刊1万多种,报纸几千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出版物资源中心。但是,这些资源相当大的部分是以纸介质方式存在的,特别是2000年以前的出版物,绝大多数没有数字版本。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技术公司、图书馆、报刊社开始对部分出版物进行了数字化工作,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一是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出版物数字化不全,许多重要出版物,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出版物多没有数字版本;二是许多企业或机构分别进行数字化并提供社会应用,数字资源分散与重复,不便于读者使用;三是版权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一些数字化出版物存在侵权现象。

  建设出版物数字资源总库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各种出版物的长期、永久存在,现代纸的寿命有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版物,特别是报纸、期刊等新闻纸出版物寿命更短,用数字方式存储,可以长期存在。二是有利于解决早期版本藏而不用的问题,纸质出版物由于受到材质影响、物理空间限制,许多出版物不能借阅使用,或使用范围有限,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可以使出版物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上使用,发挥出版物的历史价值。三是统一现有数字资源分散、重复、版权不清等问题。

  为此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建设“新中国出版物数字资源总库”。一是摸清新中国出版物数字化的基本情况,以中国版本图书馆馆藏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未数字化的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二是建立数字版本缴送制度,要求各出版单位在送交纸质版本出版物的同时,提交数字版本。三是建设统一数字阅读平台,为读者提供不同方式的数字阅读服务。


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委、协会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部署和举措,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出现了一批专业性和竞争力强的高校学术期刊。但一直以来,高校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全、散、小、弱”问题,低水平发展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善。表现在:很多高校都办学报,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期刊,趋同性高,没有特色;高校学术期刊在学科、地域等方面布局分散,虽数量众多,但管理粗放、运营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整体影响力弱;高校学术期刊普遍人员少,发行量小,体量不大;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差、整体实力弱,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不强,高水平期刊、高水平论文与国外相比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因此,我建议:

  推动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科性刊物转型。以重建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国际化的高校学术期刊集群为目标,调整高校学术期刊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分类分块支持,避免同校、同行业期刊的重复雷同。引导各高校把优势学科资源和发展基础转化为办刊优势, 突破“校名+学报”的命名模式,邀请优势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和组稿专家来吸引优质稿源,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股份制改革、集团化发展。对高等院校主管主办、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期刊编辑部进一步实施体制改革,对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进行资源整合,支持鼓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实力较强的出版单位,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参与高校学术期刊股份制改革,通过并入、新建等方式整合成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出版集团,切实有效地把改制后的学术期刊资源集中起来,着力解决主管主办单位如何作为、编辑部何去何从、编辑人员如何安置等问题。

  加快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落实数字化出版模式,引导作者用多媒体的形式,更加全面、准确地表达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促进论文写作方式和发表方式的变革,提高科技论文发表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数字平台的支撑作用和教育系统的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基础条件,整合分散的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品牌影响力的、全新的学术论文发表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及学术交流监管平台。

  强化学术评价的引导作用。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学术水平及学术标准评价体系,特别是有利于重点期刊、重点栏目产生的国家级评价体系,从而为一流期刊脱颖而出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水平专业期刊的产生提供基础条件。



信息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全联书业商会编辑整理


联系我们
  • 电话:010-63726115 / 13661153005 / 13011126859
  • 邮编:100070
  • 邮箱:qlsysh@126.com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星火路1号昌宁大厦A座10层10E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4 全联书业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7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