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Get rich thinking source, rich but think into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今年两会,哪些与出版业相关的提案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2024-03-15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210

2024年两会期间,有哪些与出版相关的提案值得关注?

今年的两会,出版界的众多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提案?从这些热议的话题里,我们或能看到接下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商务君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各种公开报道,将那些与出版业息息相关的两会议案、提案与建议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图片

图源:新华网

“全民阅读”继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全民阅读继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11年来的完整表述的变化上,或能窥见出版业社会功能与时代意义的演变和革新。

2014年: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2015年: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2016年: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7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

2018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2019年: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0年: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2021年: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2022年: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2023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2024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辛广伟今年带来了《关于切实保障农民工阅读等文化权益的提案》:

一、加大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职工书屋建设力度。有关部门应要求、指导农民工集中的企业为农民工设立职工书屋、阅读角等公共文化空间,配置相应的图书、报刊等读物,电脑、电视等电子文化设备;大型国企、民企等单位要带头实施。相关部门应将这些新建的书屋纳入统一指导与服务范围,在资金、设施与书目推荐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流量等配套服务。为支持农民工使用手机等电子阅读,相关企业等单位应主动在农民工驻地、职工书屋等场所提供免费无线网流量服务。鼓励企业结合农民工需要,将书屋打造成多功能的文化活动站。相关电信运营商应主动为农民工手机阅读使用流量提供支持,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提供一定的免费服务。

三、为农民工提供利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引。政府部门要主动为农民工编制、分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使用指南。用工企业等单位要通过主动介绍、组织利用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工了解与使用所在城市、街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等服务。

四、将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对相关企业的考评范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将此内容纳入对相关企业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评比指标体系,以督导推动相关单位切实落实该项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表示:“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有关于推动阅读的法律法规或者法案,从立法的角度来保障本国民众享有阅读的基本权利。尤其是针对儿童等特殊需求群体的阅读给予充分支持。”因此,林丽颖建议我国出台与阅读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该领域法治建设。

关于深化全民阅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认为需要从三个“选好”着手。

一是选好“书”。要结合时代需要、大众阅读的需求,筛选出能够反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提高全民素质的优质图书。

二是选好“点”。主动融入城市活动,例如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博会、展会等;加强与文化单位的合作,例如在图书馆设置少儿阅读、老年阅读专区,与企业合作组建职工书屋等;加强与公益机构的合作,例如组织图书捐赠、送书下乡等公益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组织主题阅读活动;等等。

三是选好阅读主体。做好全民阅读活动,必须深入基层,按类划分活动对象,对于不同群体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例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乡村等。

在全力激发消费潜能方面,全民阅读应跳出出版圈,与其他行业跨界结合,不断拓展外延,实现走深走实。

首先,与教育行业结合。一是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干部教育,有助于建立建设学习型组织,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也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知识以及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学增智强本领,敢于担当勇作为。三是企业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员工职业素养。全民阅读之于教育领域潜力巨大。

其次,与文化行业相结合。可以与图书馆、书店等合作举办读书节、讲座、阅读分享活动等;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合作组织展览、主题阅读等;与文化馆等合作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也可以与影视公司合作,以优秀的影视作品带动相关图书的推广,以优秀的图书作品制作相关影视作品等。

再次,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在高铁站、机场、热门景区等场所提供阅读空间,既可以增强旅客的阅读体验,也可以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比如,阅读推广机构可以与当地文旅部门共同策划类似“青年毛泽东橘子洲头问谁主沉浮”“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巴金小鸟天堂之旅”这样的文学+旅游IP,以全民阅读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旅游场景中,并借助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帮助打造宣传相关景点,定制旅游路线等,既深化了全民阅读活动,同时又助力了各地文旅融合发展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提出《关于提升文化服务能级,加速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的提案》:

第一,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凝聚社会力量传递书香理念。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优势,积极创办阅读、导读、书评、书单类栏目节目,形成融媒传播矩阵,全媒体、全方位传递书香理念。培育更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头部大V、文化精英等加入“全民阅读行动计划”,通过直播、短视频、音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阅读,形成关键人群领读风尚。引导社会资源共建共享,支持鼓励更多教育机构、文化团体、企事业机构、社会组织等举办活动,提供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阅读推广。

第二,加快推动线上线下、实体阅读空间和数字阅读平台同步融合发展。引导实体书店转型升级、融合创新,探索建设城市文化会客厅,使书店成为集大众阅读、文化展览、学术研究、主题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新平台,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加大数字阅读高质量供给,加强互联网平台在优化配置阅读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政府采购服务,依托头部平台制作优质内容,开设免费阅读频道,有效提高数字阅读的触达率、便捷度。倡导机关单位高品质学习,将“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全民阅读计划”紧密结合,大兴读书学习之风,为干部员工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阅读内容和培训课程。

第三,结合“城市更新”,从规划伊始就将公共阅读空间纳入考虑,做到全民阅读硬、软件“两手抓”。建强城乡阅读体系,结合“15分钟生活圈”理念,加快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主题(专业)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现代公共阅读空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将全民阅读与其他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深入社区、校园、家庭开展沉浸式、立体化主题阅读活动,推进数字化技术为公共阅读提质,创新荐书形式和阅读方式。建立科学精准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预算编制和使用监管体系,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导向,让有限的资源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落地见效的具体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认为,在互联网阅读兴盛的当下,推进全民阅读,对于商务印书馆来说:一是提倡深度阅读,希望读者能够整本书阅读、有系统地阅读、带着思考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加强经典图书的推荐。当下网络上存在两个不好的倾向,“替你阅读”和被资本裹挟,劣质图书蹭流量宣传。因此,推动全民阅读需要专业荐书人推荐经典图书。

报告中,将“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与“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放在一起,颇有深意。深化全民阅读,一定要净化网络乱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深化全民阅读,最核心的是恢复读书的本质,不要将读书变成资本的狂欢,变成互联网蹭流量的工具。踏踏实实地读书、认真地撰写心得,实现自我提升,这才是全民阅读最重要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全民阅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资源共享,丰富校园图书建设。建议以京津优质学校图书资源为主、在校生捐献为辅,依托教育集团、校际联盟、结对帮扶等既有跨区合作渠道,定期定量开展图书交换流动,打通数字图书资源共享共用,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流通率。

二是统筹联动,形成优质阅读品牌。建议由北京宣传系统与教育系统联手,遴选出热爱阅读、热心公益的阅读教育专家、阅读推广专家,组建名师巡讲团,逐步建设成为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联动京津冀、辐射全国各地、具备强大开放吸纳能力的阅读指导生态圈。选择三地有阅读热情的学校,设立阅读联盟学校,定期开展“每月共读一本书活动”,名师与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对话题讨论的引导,让孩子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社会合力,不断丰富阅读场景。建议应充分挖掘利用三地在图书馆、展览馆、书店、咖啡店等社会层面的资源,将统一品牌的阅读活动拓展出去,不断在三地联动中增加阅读的场景,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通过“小手拉大手”,逐步把读书活动影响辐射到社会,进一步深化全民阅读、促进书香京津冀建设。

乡村阅读推广和文化建设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微光书苑”负责人李翠利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她建议支持更多力量、多渠道参与乡村阅读推广事业。打造乡村图书馆运营人员的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为相关人员提供运营培训与实操指导,提升乡村图书馆运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高校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乡村图书馆人才,鼓励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教师等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人员从事乡村图书馆运营,并为他们提供工作经费、生活补贴、职业发展机会等。将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纳入公立图书馆总分馆制,落实工作经费。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自2022年“古籍保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同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古籍工作的总体要求;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正式发布,为我国15年内的古籍工作谋划路径、指明方向,从古籍工作角度进一步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当前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古籍数字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宁建议进一步完善古籍工作项目评价与人才奖励机制。

1.建议将“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古籍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年度项目”等已有的古籍项目,设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古籍委托项目”。将“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设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古籍委托项目”;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古籍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年度项目”,设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古籍委托项目”,让项目成果得到更友好的科研评价。建议其他部委和各省已设立并运行良好的古籍项目,积极对接本部门、本级的社会科学重点或一般项目。

2.建议评选国家级、省级古籍工作先进个人。建议由牵头统筹古籍工作的部门组织评选“全国古籍工作先进个人”,针对古籍抢救保护、古籍整理研究、古籍编辑出版、古籍数字化智能化、古籍宣传推广与普及传播等各个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每年评选一次,并将其确立为国家级人才称号;由各省相关部门组织评选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籍工作先进个人”,将其确立为省级人才称号。对古籍工作先进个人进行社会宣传,扩大古籍工作的社会影响。

3.国家级、省级“古籍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在评选古籍业务骨干的同时,以“古籍工作青年先进个人”称号评选古籍青年优秀人才,激励更多青年人才从事古籍工作。

4.建议各部门完善各类古籍项目在项目评价和古籍人才奖励上的联动互通,一体推进全国古籍工作的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总经理李岩建议多维度培养高端古籍人才,他表示,近几年实施的《永乐大典》和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对现存的大型古籍文献出版起到带动引领作用,“文献整理工作已全面展开,未经整理的遗漏的大宗文献不多了”。

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支持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的共建高校试点建设出版学一级学科。李岩认为,此举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其他出版类人才不同,古籍出版人才需要一定的学术专业积累,培养周期较长,需要6~8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人才。出版业有一种说法:最优秀的编辑出现在古籍出版行业。一名古籍出版编辑转行到其他类型出版相对容易,反之难度较大,因为存在专业壁垒。李岩希望未来高校与出版企业之间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多措并举培养高端古籍出版人才。

当下以AIGC为代表的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特别是Sora的横空问世,引起热议。李岩认为新技术在某些领域解决了之前几代人通过千百年来的努力才能取得的成果,但行业要健康发展,就不能回避其背后的访问权限、人工的专家干预审核或者版权问题。要尊重前人成果,有偿有效地利用人类一切智慧技能。

针对当前古籍工作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提出《关于提升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水平灵活用人机制的提案》:

1.学校教育阶段,借鉴国外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方式,整合学科设置。

目前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分散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学科之下,课程设置不能全面对接工作需求,需要有效整合统筹相关教学,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文、理、美兼通,实践技能的培养前置,让古籍人才培养根据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的全面需要进行,以便学生选择和介入工作时可以对全流程有所了解,快速进入角色;近年跨学科分析检测的方式辅助古籍鉴定的成功,弥补鉴定人员不足的同时,也成就了科技版本学的进步,这也佐证了整合课程,建立古籍保护学科的必要性。

2.建立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有效补充公藏单位和社会机构的人力资源。

目前可见,一些充满热情,想投身古籍保护的青年,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受户籍和招聘渠道的限制,无法进入古籍工作领域,培养和使用的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议对稀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经双向选择,择优直通入职,以期学有所用。

3.整合机制,让人尽其才。

除公藏单位以外,民间藏书和民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古籍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鉴于古籍安全性的考虑,创新协作机制,让民间的技术能手和研发力量成为公藏相关保护修复机构的补充,现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员不足、机制不够灵活造成的困扰,提高修复效率,提升创新能力。

4.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为规范行业的发展,对修复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参照国外的修复者协会、联盟的模式,尝试对体制内外古籍修复者的灵活、有效管理,推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也是整合力量的方式。

5.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保证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

在新技术不断产生,更新速度快的今天,从业人员通过进修开展知识的查漏、补缺、更新显得非常必要。在高校、科研机构、公藏单位建立常设的基地,从业人员每年有一定课时要求,补个人或相关机构的短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利提升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

针对当前古籍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建议进一步推动古籍活化利用:

一是希望中宣部、文旅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行业主体协同建设,打造一体化检索平台,完善古籍数字化建设版权保护细则,推动中华古籍高效数字化传播。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布局数字人文战略方向,将全局规划与重点支持相结合,打造精品。

三是坚守传承导向,丰富古籍活化产品层次,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四是加速成果转化,以现代科技促进文化传承。

五是加强古籍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在整理出版、数字化开发等方面增加资金扶持。

图书价格和版权保护亟需行政手段干预

盗版、恶性“价格战”已成为出版业的“老大难”问题,屡禁不止。新媒体、新技术强势崛起,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加大了版权监管的难度,价格竞争在线上平台更加凸显。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有代表、委员对此积极发声,当老问题出现在新市场环境中,该如何应对?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部长戴茵建议防止利用数字技术侵害知识产权,加大图书反盗版工作力度。

1.法律层面:强烈呼吁标本兼治,保护知识产权。从立法、行政管理包括行业协会,都能有所作为,为出版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另外,对于诉讼的判赔金额方面,部分地区法院对于电商平台盗版图书销售侵权的判赔金额显著过低,部分情况下甚至不能完全覆盖权利人为维权所支出的合理费用,大大打击了权利人的维权积极性。建议法院等仲裁单位应理解知识产权市场的价值所在,鼓励保护创新,考虑适当提高盗版侵权判赔金额。

2.平台层面:鼓励和支持平台主动打击盗版,对于正规店铺采取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旗舰店的作用,对于旗舰店或品牌方举报的店铺严加管理,确认盗版后采取关店等严厉管理措施。因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商品,图书的供货价格透明,大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解决盗版问题绰绰有余。对于以“低价”为卖点的电商平台,建议进一步压实电商平台责任,合理调配其信息数字领域的技术优势及资源,切实解决盗版图书销售泛滥的问题。如对于售价显著过低(一般为5折左右)的图书省略购买鉴定流程,经出版社通知后直接视为盗版,先行删除。

3.公众层面:数字时代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薄弱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使用或传播数字产品,甚至有的用户认识不到数字产品也是受到版权保护的。即使有人知道数字版权,也会借助P2P等平台更为方便地下载和复制而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可以说,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公众对数字版权的漠视心理共同造成了当前的数字盗版行为猖獗,进而制约了有关数字版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发展。建议定期宣传教育,共同努力提高公众的版权意识。

随着互联网产品技术和服务模式的迅速演进,新型的盗版侵权模式层出不穷,并逐渐构建起庞大且完整的产业链条,致使网络文学盗版市场已呈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严重扰乱了我国网络文学的市场秩序,对网络文学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源带来了《关于加大打击新型盗版侵权力度,保护网络文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

1.完善数字版权保护的法律框架并加大执行力度。一是明确界定盗版侵权行为的法律定义和范畴,对于采用非法技术手段获取内容、为盗版行为提供传播渠道等具体违法行为,应确立清晰的法律裁量标准,以确保执法者能够精确识别并有效打击。二是显著提升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法律处罚力度,包括但不限于提高罚款金额、引入刑事责任等,确保侵权者在经济、社会及法律层面均承担严重后果。三是压实内容传播平台的主体责任,通过立法要求其加强技术和审核措施,对上传内容进行事前审查,从而有效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

2.推动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一是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在数字版权保护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步伐,以实现数字版权的快速确权、全网监测和高效维权。二是应建立司法鉴定机构、公安执法部门以及司法机构等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数字版权保护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有效解决确权维权过程中效率低下、取证困难等问题。

3.提升公众的数字版权保护意识与参与度。一是加强教育普及,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普及数字版权保护的知识,让公众了解数字版权的重要性,以及侵权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二是强化法律宣传,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数字版权保护法律的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三是鼓励积极举报侵权行为,让公众参与到数字版权保护的行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数字版权的良好氛围。

针对图书定价和折扣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总经理李岩再度呼吁:“建议以法律形式来维护图书固定价格”。李岩说,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基本都采用图书固定价格制。如法国《朗恩法》规定,图书出版2年内,书店降价幅度不能超过定价的5%;德国《图书定价法》规定,新书出版18个月内无折扣。因此,李岩认为中国出版业应顺应国际趋势,“新书按固定价格销售,一年内不打折”,该举措有利于解决当下行业价格战乱象,避免破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李岩进一步解释说:“一年价格保护期之后,图书价格可按照市场需求,如图书的内容印装质量、读者的喜好程度、著作者的著作权要求等,给予一定折扣。同时我也不赞同针对大幅度降低折扣采取提高图书定价的办法,这样损害的是读者的利益,反过来对行业发展造成伤害。”

持续利用财税杠杆,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新出台的《关于延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中央宣传部公告2023年第71号,简称“71号公告”)延续了〔2019〕16号文件新转制企业在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享受免税优惠的规定,但是未单独强调原已转制企业可继续免征,意味着根据16号公告已享受完5年免税优惠的转制企业将不再享受此项税收优惠。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旗准备了《关于持续利用财税杠杆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1.2023年整体图书零售规模增长乏力,据开卷数据统计,市场销售总码洋(图书定价总额)仅912亿元,平均零售折扣骤降至6.1折,零售实洋不足600亿元,税收体量较小,对财政大盘影响不大,但对出版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杠杆效应非常明显。鉴于图书是特殊商品,建议对所有完成改制的出版企业继续免征所得税,持续利用财税政策杠杆,为出版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撑。

2.出版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努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也建议延续对转制出版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考虑当前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的网络媒体冲击和转型融合发展的巨大压力,以及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在“十四五”期间延续对转制出版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给予税收政策转变的过渡期,支持传统出版企业顺利渡过转型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和阵痛期。

数据流通确权需要法律保障

当下,无论是出版行业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看来,出版产业关注和运用新质生产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充分认识数据作为产业基础要素的重要作用,实现数据有效确权和流通交易。

她说,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外公布,提出20条举措,为数据基础法律制度的建构确立了政策指引。后续,亟需推动相关数据立法来落实“数据二十条”。“在出版行业,数据是内容命脉,是核心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数据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利确认,未来不论是流通还是交易、资产入表、提供知识服务等,都将面临很多挑战”。

因此,林丽颖认为,抓好数据确权,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是实现数据流通交易,加快出版行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为国家科教兴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基础和保障。

关注素人写作,改善基层写作者创作条件

近年来,来自基层的写作者为图书市场贡献了一批精品佳作,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素人作者仍面临着诸如加入作协有门槛、有难度,需要深入生活、调研走访时缺少经费支持,作品不太容易受到关注、得到批评家的反馈等困难和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提出《关于关注并改善基层写作者创作条件的提案》:

1.为基层写作者加入作协组织提供便利,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作协的关注与支持。

2.素人也好,绚人也罢(《诗经》上说,素以为绚),文本面前,人人平等。希望各大出版社、杂志社能秉持这样的文学标准,既重名家大家,也不薄素人平民,一切都以写出好作品为原则。

3.各类文学创作与出版的资助项目,如中国作协的“重点选题扶持计划”“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北京市的“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等,都能向基层普通作者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让他们与知名作家同场竞技。

4. 各类文学评奖能秉持质量至上、文本至上的原则,给基层写作者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

以文学出版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学是承载人的丰富情感的艺术样式,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内涵与现实实践,经由文学表达与出版传播,可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提出《以文学出版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案》:

进一步深入研讨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大文学史”建构的可行性。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缺乏深入。“大文学史”不是对既有汉族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颠覆和消解,而是在新的视野下,各民族相互照见原先路径中被遮蔽的文学风景,寻找出诸民族文学交互影响、生成的历史——它在共同体的某种文化底色中交互影响,然后发生新的生成,而这一新的生成又巩固了共同体共享的文化底色。“大文学史”的建构,非短期可速成,我们需要基于“大文学史观”培育相关交叉学科及人才队伍,及时出版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进一步深入书写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共同奋斗的现实实践。深厚的情感永远诞生于共同的生活经验与创造经历。新的时代,是充满创造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绘就。新的时代,是再次解放思想的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中国人民的整体参与。用文学形式,进一步深入书写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共同奋斗的现实实践,深刻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全体中国人民的勇气与智慧,比如说共同富裕这一社会目标的推进,它的过程及效果,都不是单一指向某个阶层某个民族,它是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测试社会治理效能的核心指标,这比生硬说教更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应当积极引导,设立专门项目,鼓励相关文学作品的出版。

进一步聚合全球华语写作资源,留住海外流散文学的中华文化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外侨胞是一支宝贵的力量。海外侨胞身在海外,却保有着中华文化养育的心灵,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直观可感的结合部,在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海外侨胞中的华语写作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表达经验。及时总结、研究、呈现、传播华语海外流散文学,画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学的最大同心圆,就会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行政区划概念,而获得更为广深的文化影响力。

实施优秀出版物输港工程,扩大内地出版物影响力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但目前很多内地优秀出版物入港后,难以融入当地市民,尤其是当地青年人的生活。针对内地出版物输港中存在的问题,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天地图书董事长吴静怡提出《关于实施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输港工程的提案》:

一、建议在国家层面,指定具体部门或单位牵头负责实施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输港工程。制订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入港工程五年计划。

二、遴选指定香港本地优秀出版企业,作为出版物输港工程与内地对接承办部门单位,具体负责工程实施。

三、遴选内地优秀期刊、杂志特别是香港年轻人喜欢阅读的内容,厘清确定输港期刊、杂志目录名单。

四、遴选确定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红楼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获奖作品和其他优秀输港著作目录名单。

五、按照香港本地阅读习惯,由指定的香港本地出版企业进行简繁体等内容版式转换,并投放香港本地市场销售或赠阅等。同时,可定期向香港中小学、大学、社区等图书馆捐赠图书。

六、利用香港书展、庆“七一”回归、国庆节、圣诞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展览、销售、赠阅等活动。

七、结合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输港工程,推动内地与香港出版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海外。

八、结合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输港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出版精品,积极搭建中国出版国际传播平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做大做强文化出版贸易,为文化强国建设做贡献。

九、香港与台湾两地出版物风格、形式相似,两地读者阅读习惯接近,两地货物往来便利,实施内地优秀期刊、杂志、著作等出版物输港工程,有助于扩大和加强内地优秀出版物对台湾读者的影响。

加速网络文学出海,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在调研中注意到,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全球化日益深入,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了可以实现更加广泛链接的舞台,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有特色的网络空间。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速网络文学出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提案》。

吴义勤认为,可以推进AI翻译的产学研合作,加速拓展多语种市场。“传统翻译速度慢、成本高,难以满足海量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需求。科技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吴义勤提到,借助AI,网文的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因此,要通过建立网络文学多语种语料库,增强AI对多语种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保障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本地化适应性,以此提升整体内容的翻译质量,从而让不同母语的海外用户能通过阅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吴义勤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国际交流平台,设立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出海的相关奖项,激励IP出海持续升级扩容,加速构建IP立体化出海格局;另外,加强版权保护,为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保驾护航。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联系我们
  • 电话:010-63726115 / 13661153005 / 13011126859
  • 邮编:100070
  • 邮箱:qlsysh@126.com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星火路1号昌宁大厦A座10层10E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4 全联书业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7052号-1